一、背景与事由
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,转变养殖方式,优化养殖结构,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,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,逐步形成产业兴旺、资源节约、循环利用、环境友好的生猪生产发展新格局。韶关市是全省养殖大市,活猪养殖产业拥有年400万头出栏能力,目前温氏、新希望、唐人神、双胞胎、大北农等全国性养殖企业都已经在韶关进行了布局,韶关也有部分本地中小型养殖企业,同时拥有启丰、牧科等2家“供港澳活猪”养殖基地,更多的是大量代养农户,是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重要活猪生产基地。但是,目前韶关活猪养殖产业大而不强,尚未形成高品质、高附加值活猪产业链。主要原因有三:一是活猪产业的龙头企业未深耕韶关,企业总部注册地址不在韶关,在韶关的大多数为分支机构或服务部代养厂,当地代养农户仅仅收取代养人工费用,龙头企业的营业额、税收无法留在当地; 二是韶关当地中小养殖企业受制于市场、资金、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存在规模小,分散、单一等问题,无法做大做强;三是韶关当地活猪产业仅仅停留在活猪销售这个环节上,以预制菜为代表的活猪产业深加工和精加工没有达到规模效应,无法形成高附加值产业的良性循环,活猪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条。
二、打造韶关高品质、高附加值活猪产业链的可行性
为更好地提升韶关活猪养殖产业,改善活猪养殖流通产业分散、规模小的现状,引导活猪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,需要建立养殖标准、搭建平台、提供服务、创新经营,实现活猪产业的跨区域、跨链条集群发展,而闭环经营就是目前科学的解决方案。闭环经营的主要思路是“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,培育高标准、高品质的产品,以销定产,以产促销,加快活猪产业垂直流通,协同发展”。主要通过供应链管理来促进农产品的垂直流通,通过提高活猪品质、进行产业深加工,提高活猪附加值。
以活猪垂直、集中供货为突破口,加强养殖、流通环节的数字化管理,稳产保供,从活猪养殖端开始按湾区标准开展规模化养殖、保持生产和出栏的稳定性,直供屠宰场,减少流通环节,降低流通成本,不仅让养殖端获得稳定收入,销售端获得稳定货源,市民也能吃上放心肉。同时,活猪产业也需要纵向发展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,即从活猪养殖、销售逐步向活猪屠宰、白条冰鲜肉供应、冻品供应、冷链配送、预制菜等下游产业延伸,既扩大了韶关活猪产业规模,还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增加产业收入、地方政府税收和出口创汇,把商户、把商贸数据留在韶关。
三、打造我市高品质、高附加值活猪产业链的五点建议
(一)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高品质养殖企业的培育。韶关市启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研发的“七零猪”是高品质、高附加值生猪产业,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浈江区上报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并获得地方债批复,总金额为6.8亿元。建议以高品质“七零猪”立项为契机,由政府部门推动养殖企业与华南农业大学、江南大学等院校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,建立七零猪研究院,从活猪生物基因技术着手,加强生物基因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主要饲料、活猪品种育种研究,共同将“七零猪”培育好,增加其附加值,为韶关再添一个响当当的名片,牢牢把我们的“肉篮子”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(二)加大对韶关养殖企业的政策、金融、征地等要素保障。通过扩大母猪培育、并购养殖场、委托农户饲养等多种方式,整合韶关核心养殖企业及农户,培育1-2家年出栏量50万头、销售额20亿元以上的地方养殖龙头企业。
(三)加大内销活猪的养殖和销售力度。做好产销直接联动,减少中间环节,与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区的大型商贸企业、屠宰企业达成活猪年集中采购的协议,即在韶关集中采购活猪内销数量不低于年100万头。
(四)加大出口活猪的支持力度和品牌推广。加强与省商务厅、海关等部门的沟通,加大对“供港澳活猪”、有机“七零猪”养殖基地的支持,拓展多种经营模式,逐步增加韶关出口港澳活猪企业的出口港澳配额,争取年出口港澳活猪达到10万头、冰鲜肉100万公斤,创汇4000万美元。
(五)加强与大湾区屠宰场、电商、商超合作,加大供应链金融的支持。通过加强屠宰、精分割管理,促进白条、冰鲜肉、预制菜等产业向C端渗透和直供,通过垂直流通、数据运用和供应链金融相融合,加大投资力度并降低流通成本,提高活猪产业附加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