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个月,位于北江河畔的樟市河宣溪水段开始热闹起来,该处的清淤疏浚项目重新动工,在繁忙的施工现场,总能看到一个身影,每天他都铆足了劲,马不停蹄,深入一线听民声解民忧,履职担当化解基层治理矛盾,协调项目各方,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。他就是韶关市曲江区、樟市镇两级人大代表,镇人大主席谢伟明,也是该项目的推动人。
加强协调,当好重点工作的“先锋队”。樟市镇地理位置特殊,镇域三面环山集雨面积大,是韶关市的“雨窝子”之一,往年经常出现地域性特大集中强降雨,宣溪水河段是樟市河、罗坑河汇入北江河的端口,河道的畅通显得尤为重要。2014年起,曲江区政府启动全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,该项目是对樟市河宣溪水段进行清淤疏浚和护堤固岸,有效提升河道排洪流量、保护沿线河堤和耕地。但因该村村民不理解、阻工而导致施工方也弃标,项目搁置。2019年8月经曲江区政府研究,决定启动对樟市河乐广高速桥下游至宣溪水桥上游200米出的河道清淤护堤工作,同年9月出现施工器械遭到村民破坏等阻工情况。2020年8月,区委、区政府重新启动该项目,但仍有部分村民法制意识淡薄,心底认定河坝、砂石、滩涂地为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私人财产而非国家所有,反对呼声依然较高,工程进展仍比较缓慢。作为人大代表的谢伟明,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主动申请介入项目,协助党委、政府开展中心工作,充当重点工作推进的“先锋队”,全力以赴工作,主动为项目建设攻坚克难,抓好建设项目的建议、宣传、安置和实施工作,促进项目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,发扬不畏艰难、任劳任怨和“抓铁有痕,踏石留印”的工作作风,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。
加强宣传,当好政策解释的“排头兵”。当前我国社会迈入改革的深水区,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多。“信闹不信法”“信访不信法”等法制意识淡薄情况仍有存在。面对尖锐的纠纷矛盾,谢伟明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导向,认真排查项目建设中的矛盾纠纷和争议问题等,督促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疏理,积极协调、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方式妥善解决问题,主动介入当好“和事佬”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(现场处理矛盾纠纷)
普法是工作的重要环节,谢伟明利用各种渠道,采取多种形式,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有关政策,法规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。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组织镇人大代表每日逐村逐户开展地毯式宣传,坚持夜访听取意见、收集问题和答疑。谢伟明组织该地区的党员、人大代表等威望高、群众基础好的人员开展学习活动,统一思想,让大家深入群众做政策的宣传员,并利用移动小喇叭轮回走动播放相关法律法规,发放《致人民群众一封信》《项目通告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,与村民召开座谈协商会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,让大部分的群众切实从讲政治、讲大局、讲奉献的高度,深刻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,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,积极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,确保清淤疏浚项目建设顺利有序地进行。
(召开宣溪水项目座谈会)
加强推进,当好项目实施的“主力军”。搁置的清淤疏浚项目犹如一颗定时炸弹,不治则每年汛期全镇三万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;治则易激发社会矛盾。作为项目建设工作“主力军”,谢伟明多次精心组织各方人员开展该清淤疏浚项目建设的调研、视察等工作,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、存在的问题、需要协调的关系及工作。积极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和优势,积极主动帮助项目相关单位出谋划策、努力化解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,维护社会稳定。2020年9月17日按照《风险评估报告》和《预案》,谢伟明组织区、镇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依规采取果断措施,推动项目的顺利施工,历时六年多的基层治理矛盾终于有了质的突破。参与行动的同事纷纷表示:“此事没有谢主席出马,不可能这么顺利”。
加强落实,当好履职行权的“勤务员”。作为项目实施者的人大代表,谢伟明同志与全镇干部群众一道,团结奋斗,共同努力,积极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,当好“勤务员”,特别是在青苗补偿、道路修补、河堤加固、施工过程等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,积极参与,解决并落实好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努力完成好每一项任务,积极落实好每一项工作,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,贯彻落实并执行好区委、区政府对项目工作的要求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指出: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。”基层人大工作者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者,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谢伟明以实际行动,主动担当,促进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,有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、化解在基层,成功推动了樟市镇樟市河(宣溪水段)清淤疏浚项目的顺利开展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担当的风采,积极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矛盾,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。